一、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水利基础数据不断丰富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我省水利信息化积累了一批高效实用的水利基础数据,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水雨情信息实时监测体系,全省共建有水文测站3200多个,覆盖全省小(一)型以上所有水库和部分小(二)型水库、重要山塘以及河道等。水雨情信息实现1小时一报,15分钟内全部汇聚省厅平台;二是以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水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整理入库工程数据10万余条,全面反映我省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堤防、农村供水工程、塘坝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三是建立了全省范围的三维地理信息库,近5万水利工程实现了定点标绘,并融合了全省17余万的村庄要素(含行政村和自然村),能直观反映浙江省水利工程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四是重要水利工程实现实时图像监控,对水库、水文站等与防汛调度密切的重要区域建立实时图像监控;五是加快构建水资源实时监测体系,目前对全省5万方以上的取水口水量实现实时监测,共有监测点2200多个,年实时监测取水量达到40亿方以上,所有取水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送至省级中心机房平台;六是建立了全省性防汛远程会商系统,系统上至水利部国家防总,下延伸至11个市、89个县(市、区)以及1000多个乡(镇、街道),可实现四级同时在线会商和会议。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广泛覆盖
水利信息化深入水利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水利业务应用软件系统已经成为水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深刻的改变着水利传统工作方式。在水利政务和业务工作中,水利软件系统已经应用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多个方面,大量水利事务和业务工作已开始上网运行,提供了在线和在“手”服务。一是电子政务应用向各管理部门横向扩展,计划、财务、人事、科技等事务逐步开始网上管理和服务;二是水利业务应用向纵深发展,涉及业务领域的农村水利信息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管理,以及服务于防汛防台的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管理、GIS三维支撑应用等大批业务系统投入使用;三是深入开发水利普查成果,为全省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利用水利普查成果,开发了普查成果展示系统、普查成果电子书和水利应用专题图等,按照省、市、县不同的管理范围和区域,对系统进行按区域分账户定制,实现了水利普查成果的全省共享使用;四是开发移动应用系统,提供泛在服务,开发了“浙江防汛掌上通”和“实时汛情信息发布系统”等,集中发布我省防汛减灾有关的台风、降雨、水位、云图和防洪工程等各类汛情信息,为防汛工作提供了一个移动指挥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条及时了解汛情信息的渠道,有效提高了防汛群测群防的能力。开发了“浙江水利移动办公系统”,实现厅机关公文的移动端处理,有效提高了办文工作效率。开发了水利普查ipad电纸书,根据水库、水闸、电站、堤防等工程的水利普查数据,按普查表形式制作成离线版电纸书,直接查阅和调用。
二、背景和形势
近年来,我省陆续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水利信息化应用成果,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介绍。尤其是在云计算应用、移动应用、电子地图应用、水利普查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得到水利部信息中心、流域机构和兄弟单位的肯定,成为许多单位学习调研的对象,每年接待考察调研数量达10次以上。我省的水利信息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得益于我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很好。一是我省的城市信息化发展很快、氛围很浓,特别是这几年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无形中不断推动着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前进,不断促进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二是我省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充足,为水利信息化的推进奠定很好基础。2012年,我厅就利用阿里云平台实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的云计算应用,成为政府行业首个利用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应用案例;2014年,我厅与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签署战略协议,开创厅局之间合作发展的先例,充分利用该局在测绘和电子地图方面的优势,为我水利行业服务,发展水利行业的电子地图应用和服务。
各级水利部门对信息化的应用需要十分迫切,宁波、温州等地均推出了一批实用有效的应用软件,在防汛、电子政务、公众信息服务、水利建设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台州市政府正开展智慧水务项目的建设。水利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迫切需求,为水利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问题和制约
我省水利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想要更大更快的发展,还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水利信息化机构不全,人员严重不足,厅信息中心11个编制,11个地级市中,有专门机构和编制的只有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市,其余8个市和所有的县(市、区)都无专门的机构,相关信息化工作一般由防汛办或办公室有关同志兼职负责;二是厅信息中心在职能上与具体水利业务脱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息化和水利的紧密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硬件设施的发展正朝着集中、云化的方向前进,后续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重点将进入水利业务之中;三是水利行业信息化实施队伍少,项目实施支撑能力不强,一些与水利业务结合紧密的项目,一些好的想法往往苦于缺乏行业内强有力的信息化实施团队支撑,而暂时无法落地生根,造成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无法紧紧跟牢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目前,系统内的行业信息化队伍主要有: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所属的浙江大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所属的浙江定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省水利科技推广中心所属的浙江钱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水利设计院所属的宏泰公司,水利行业内软件公司其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与社会的IT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能力建设;四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往往不是水利工作的“必选”动作,缺少资金投入和考核推进机制,近年来,水利建设任务越来越重,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水利信息化建设没有绑上水利工程建设的“战车”,没有成为工程建设的必需组成部分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内容,在各级水利部门为完成既定的工程建设任务和固定资产投入目标而加班加点赶工期之时,“自选”动作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往往难有人员和精力来顾及,总体上我省的水利信息化投入不大,就厅信息中心每年的建设和运维经费而言,每年投入预算在1000万元左右。
四、“十三五”发展思路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将服务水利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五项主题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一是围绕保障水安全。着力防洪安全,建设防汛防台抗旱预警和指挥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调度指挥能力;着力用水安全,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着力工程安全,推进水利工程元素化安全管理。
二是围绕水行政管理,着力提升水利部门的政府履职管理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各级水利部门在水政执法、水土保持监管、河道违法占用、水域侵占等水行政方面的监管能力。
三是围绕深化水事务,着力提高行业工作管理效能。建立行业内人员实名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全省水利行业公文交换互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线管理(项目前期、计划申报、计划下达、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全过程业务协同),尝试水利工程集约化运行管护,改变小型工程管理散乱杂的现状。
四是围绕加强水服务,着力提高对社会公众日常办事服务能力。深化浙江水利网站信息服务,推行微信、微博等智能应用服务,结合“阳光水利”和“诚信浙江”要求,强化浙江水利建设市场信息管理,规范取用水信息监管、收费,实现对取用水户网上水资源费查询、收缴。
五是围绕丰富水信息,着力数据资源建设,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以“大数据”思维,进一步做活、做强、做大行业数据资源,通过建立数据目录服务和数据更新机制,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保障数据准确有效,形成“应用更新数据、数据支撑应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有力促进水利信息化发展,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
五、主要措施
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传统水利向信息化水利、现代化水利转变,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系统上下各方齐努力,多措并举共发展,为加快水利信息化推进步伐,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上下合纵”。加强水利系统上下级之间的联动,自上而下推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自下而上抓应用的落实和深化,以软件系统服务水利应用,以应用积累和丰富数据,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利业务软件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二是“左右连横”。加强水利业务部门之间的联合,以项目管理为主线,打通项目前期、设计、施工、质检、验收、移交运行管理等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进项目在线管理。
三是“以点带面”。加强试点建设,选择不同主题,在不同市、县开展前期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迅速推广至其他市、县,以提高开发部署的效率。
四是“借势发展”。乘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借助社会公司、其他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为水利信息化服务,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当代技术,为水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规范协调”。开展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加强信息化考核管理;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制订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办法,促进水利信息化规范协调发展。